《2017中国餐饮报告》显示,品牌的分化,已经成为餐饮业八大趋势之一。
一方面, 巨头品牌营收能力持续增长,仅海底捞一家就贡献了近70亿,而且今年或能破百亿大关。
另一方面,餐饮业月倒闭率高达10%,年复合倒闭率超100%,仅北上广深一线城市,半年时间就有16万家餐厅成了炮灰。
悬殊对比之下,跃跃欲试的创业者开始焦虑:餐饮业还能进吗?
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存在机会的重要标准,是看它的市场容量和未来增长空间。
中烹协数据,今年一季度,全国餐饮营业额超过9000亿元,同比增长了10.8%。预计全年总体营业额将超过5万亿元。也就是说,相比去年,今年还有1万亿元的增长空间。
据报道,餐饮业复合倒闭率100%似乎意味着行业已经饱和,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低水平的饱和,因为死掉的都是同质化严重的餐厅。
美国餐饮市场规模是8000亿美元,也就是5.5万亿人民币,而美国人口还不到中国人口的1/4。对标美国餐饮业市场,中国餐饮市场还有巨大容量。
国内餐饮市场最大的问题是同质化严重、大品牌缺失。而消费者最大的痛点是,选择困难、有钱也不知道吃什么。
比如日料品类。 《中国餐饮报告(白皮书2017)》 数据显示,日料2016年年营业额超越了80%品类。光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就有近8000家日料餐厅。而日料品类里,叫得出名字的品牌寥寥无几。
再比如烧烤品类。 2016年,光美团点评上收录的烧烤店数量就有近24万家。而作为大众化程度最高的烧烤品类,却缺少响当当的全国性品牌。大家想吃肉夹馍会想到西少爷,而想撸串,可能会在附近找家不知名的夜市摊或者能做烧烤的兰州拉面馆。
中烹协调查显示,以80后、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消费者,近半数对餐饮品牌的忠诚度较高。因此,“同质化严重,品牌化不成熟”意味着还有巨大市场存量有待释放 ,同时,这也是创业者弯道超车的好机会。
除以上提到的两点,借助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而诞生的新零售模式将会加快行业洗牌。
今天的餐饮消费市场已由80、90后主导,其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。以前逛街是碰上什么吃什么,现在会先上大众点评看看附近美食,根据距离、评价、菜单、价格来决定去哪家餐厅吃饭。而且,他们越来越习惯在线上进行取号、等位、点餐、支付带来的高效率体验。
那些拒绝互联网、拒绝线上线下融合、拒绝利用大数据的传统餐企,日子会变得越来越难过。 净雅、大同酒家、红炉磨坊等老字号品牌纷纷关门便是最好的例子。
这三种模式分别对应了餐企由小到大的不同发展阶段。
其中:极个性化的品牌指的是从不同品类里爆发出来的品牌;平台化的企业指的是拥有产业链优势的品牌,靠开放自身供应链为其他餐企服务;生态化的集团,则是最高境界。
对于新进者来说,未来最大的机会在于第一种模式:选准一个细分品类,并做成这个品类中最有影响力的品牌。 比如从肉夹馍中走出来的西少爷,从奶茶中走出来的喜茶等。
如何把握这个机会?
《中国餐饮报告(白皮书2017)》 数据显示,2016年,小吃、简快餐门店数占餐饮门店总数近1/3,是餐饮业最大赛道。其细分品类多、成本低、易标准化和规模化、品牌化不成熟等因素都有利于创业者一试身手。
相比拿不到钱就会死的互联网领域,现金流充足、扩张需求不强的餐饮行业对融资的概念要模糊的多。很多传统餐企对资本的态度是排斥的,他们觉得生意很好,赚的钱足够养活自己的店,为什么还要跟别人要钱?
就连现象级品牌喜茶也是发展了好几年才开始寻求资本的。喜茶创始人聂云宸说,2016年8月份的A轮融资之前,喜茶没有任何外来资金和借贷。
其实,和资本结合的品牌能更快实现规模化。
试想,如果在喜茶之前,有任何一个同品类的品牌先它而融资,奶茶品类的市场格局还会是今天这样吗?
产品、服务、营销、运营、选址、团队、管理等是非常基础的必修课。而善于借力资本,也应是餐饮创业者必须掌握的能力。